查看详情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佳朋之月

一个临街的茶馆,能给朋友淡淡的茶香。一个临水的小筑,能给朋友一扇看看风景的窗。

 
 
 
 
 
 
列表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留言列表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
日志分类

 
 
日志分类列表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博友列表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
读书的感觉(原创)

2018-6-23 18:37:20 阅读714 评论14 232018/06 June23

休闲一直是人们的一种企望,休下来才能闲下来,当然也不排除休了不闲的。常常可见上班的一天没有太多的事情,处于一种清闲的状态,而到周末休息了,却有一堆的家务需要打理,甚至累得够呛,这也许就是俗话说的“一不做二不休吧”。当然,休闲对于一天忙于生计的人而言确实是一种奢侈,然而真的退休了,有的是时间了,却不一定有休闲的感觉了。读书也是如此,工作忙时也会看书,读的书也不少,但往往找不到感觉,而今再去读书,感觉有了一点,因为心态变了,更因为自己的修养的累积,更愿意了解书中的东西,更愿意去体谅书的作者了。

闲下来消磨时光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书了,看看自己积攒了大半辈子的书,那些过去想读,而没有去读的书。当年买下它藏起来,就是想等到有空了慢慢地读。可是今天真的有空了面对那一橱柜子的书,又觉得如果不抓紧去读或许就要错过它们了。

读书在这个时候的意义,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书中的内容,它还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含义。比如回忆,这一本本在年轻时买下的书,尽管没有翻阅过,泛黄的页面有了时光的色彩,读它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带回到买书时的冲动,品咂着自己当年的心境与修为,感触那时幼稚的滋味。有时候,可能看到一半儿就会放下来,去揣摸当年买这本书的理由,也许你会为自己年轻时的冲动笑出声来。

体会较多的还是发现。书中的岁月常常引导出对比的兴趣,若是当年去读这本书,也许会有另一番路径的寻找,那么现在是不是看到了那条新的路呢?隐约之间似乎明白了一些,但又沉静下来,那已经是一条离得很远的路了。那个朦朦胧胧的路口,依旧那样迷人地招呼着你,可惜它只能牵着你的梦去探险了。

感觉最深的应

作者  | 2018-6-23 18:37:20 | 阅读(714) |评论(14) | 阅读全文>>

事成于心(原创)

2018-6-7 11:19:52 阅读1005 评论10 72018/06 June7

那天参加保险公司的一个活动,一个小经理做了一个产品推介。应当说讲得相当不错,深入浅出,有理有据,不禁让人心动,随之产发购买的欲望。于是,第二天特意去保险公司专门进行了咨询。见到工作人员,就那个险种的相关细节提出了询问,可惜这些工作人员竟都说不清楚,于是又把我请到了他们那位小经理的办公室,请他给我作权威解答。

据介绍,这位小经理是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的,回这个小城市工作没几年,就当上经理了,那些工作人员都将他当作偶像。在办公室已然没有了西服革履的那份严谨,随意入时的穿戴与漫不经心的表情给人一种暗示:像你这样的人我见得多了。落座之后直奔主题,提出了详细了解那份险种的一些细节。而他的解答依旧是昨日推介的那些,对于我提出的具体问题不甚了了,最后只好打开手机,将保存的央视一名退休主持人给这个险种做的广告片调出来给我看,而片中也只有华丽的渲染而没有细节的陈述。无奈之余,看着他对于我提出的较小投资的待遇咨询不屑一顾的神情,加之谈话中他不时说出的错白字,明显降低了他在我心目中的档次。

既是说不明白,何必浪费时间,马上告辞出门。出得门来,几位工作人员围上来要求签单,并要做录像资料,说是60岁以上的人参保都要录像。这时已经有了不爽的感觉,由于对这份险种存有心动,还是决定忍着顺其自然。她们临时找了一个小会议室,在一个墙角的桌子前坐下,几个人用手机断断续续地录制起来。然而,在听她们宣读的保单内容时,发现一些具体内容与推介差距太大,不仅收益折半,而且相关待遇的细节均无体现。于是,当即提出质疑,她们则遮遮掩掩地说不清楚,这就彻底颠覆了我对这个险种仅存的那点好感。

回过

作者  | 2018-6-7 11:19:52 | 阅读(1005) |评论(10) | 阅读全文>>

菇娘 ---东北的精灵

2016-7-26 20:21:30 阅读499 评论14 262016/07 July26

菇娘——东北的精灵(原创)

进秋,早市上卖菇娘的明显多了起来。淡绿泛黄的外皮剥去是一粒粒金黄的果子,甜甜的一包带着种子的果浆,而每一粒的甜味都会有细微的差异,总让人忍俊不禁地连着吃上几粒才觉得过瘾。

小时候家居江南,在大院的荒地里就有这种植物,但南方人对它不认,往往不屑一顾。那时我是出于好奇,也是馋嘴,尝过这种果子,还有东北称为黑星星的那种草浆果。但也只是挑剔地吃几粒,当然味道也不理想。也许是因为土壤的气候的原因,江南的菇娘长得不大,也没那么甜。看着果实长在植株上的像挂着一个个小灯笼的样子,我们和小伙伴都管它叫灯笼果。

下乡第二年的秋天,我在地方集市上看到卖的菇娘,虽然个头长的比南方的大一些,可我仍然瞧它不起,带着些许的歧视,背后悄悄地说一句:南方的野生草果,在这还当成了好东西!

时光转瞬而去,家安在了东北,秋天去早市买菜,常见到卖菇娘的,虽是常见却从不来不买,对它仍然保持着那份清高与偏见。太太喜欢吃它,不时地买上些。起初并不在意,后来偶尔也尝尝,感觉味道上有了很大的变化,一是更甜了,二是浆水更多了。从而从对它有了一份善意。

八十年代初期,东北市场上的果蔬主要靠地产,只有年节才从外地调入一些。由于气候的原因,东北水果的品种屈指可数,所以,可以不夸张地说,菇娘应当算地产主要的水果之一了。然而,当时菇娘的产量不高,种的人也少,还远不成气候。

其实,最喜欢菇娘的还是孩子们,他们吃菇娘是吃玩结合,以玩为主。先是从果粒的根部扎个小眼,将果浆和籽吸出来,然后含在口中吸咀,发出咕咕叽叽的声音,几个孩子聚在一起

作者  | 2016-7-26 20:21:30 | 阅读(499) |评论(14) | 阅读全文>>

有滋有味的温州街名

2014-9-5 11:02:42 阅读596 评论10 52014/09 Sept5

有滋有味的温州街名

从温州回来,追想就多了起来,总觉得对它了解甚少,闲来无事,寻出早年去温州买下的一张1988年版的温州市区地图揣摸了起来。当年的温州市区不大,街道标得很全,细细查看,不禁被那一个个生动的街名吸引了。

记得曾写过一篇关于北京街道的文章,北京的街名有桥多、口多、门多,方位词多的特点。温州的街名除了与各地相同的路、街、里、巷等名称后缀之外,还有大量的不挂这些后缀的街名,而这些街名则颇有一番精彩。比如:东公廨、施水寮、新圆觉、莲花棣、八仙楼、大墨斗等等,其中有的可以从字面上推断名称的意义,有的则不得其解,若不去深入了解这些地名的形成历史,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。

温州的街名,历史的意味十足,让人自然会联想到她曾经的辉煌。综观温州的街名,大体可以分成五类:

第一类是表方位的。诸如:上岸街、妆楼下、县前头、瓜棚下、县学前、车桥底、山前街、下垟头等等。然而,我发现温州除了新辟的街路之外,极少缀有东、西、南、北、左、右等方位名词的街名,其原因何在,尚不得知。

第二类是介绍功能的,类似于经营广告。比如从巽山公园走解放路直行,可以路过打银巷、汤圆巷、剪刀巷、游嬉巷等等,散落于其他地方的还有卖糖巷、木杓巷、皮坊巷、打绳巷、卷索巷、瓦市巷、金坊巷、古炉巷、甜井巷......虽然没有考证这些街名形成的历史原因,但由此可以推断,在那久远的年代,在这一条条小街里汇集了不同行业的手工作坊,而且生意红火名声远播,可以想像那个年代温州的自由个体经济发展的盛景,否则这些街名就不会流传至今了。

第三类是以居住权属或是相同

作者  | 2014-9-5 11:02:42 | 阅读(596) |评论(10) | 阅读全文>>

温州的风韵小街 (原创)

2014-8-31 11:28:09 阅读723 评论12 312014/08 Aug31

温州的风韵小街

在温州小住,就近走了几条小街,像五马街,纱帽河,塑门古街等等,不仅商业气息很浓,也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。在清静的晨光之中或是在华灯初上之时,她们像品性各异的少女在为你讲述着不同的温州。在这些独具特色的小街上徜徉,总会有一些别样的味道在牵着你的目光,牵着你的脚步,也牵着你的心境。

蜿蜒伸展的塑门古街,迄今已有几百的历史,从街口到小街的那一端被三道牌楼分隔开,连接门楼的高墙又将小街分成了三段,相传它是先人从防火的角度考虑而精心设计的。小街街面宽不过两米,青石铺就的路面被磨得光滑油亮,自然而然会给人们带来那种沧桑的联想。小街两边都是二、三层小楼,清一色的青砖黛瓦,错落有致,临街大多是那种袖珍小店。《麦吧》、《鸿香》、《村泥巴》、《伞人间》、《锦绣坊》、《小醉站》、《未必》、《故事》、《趣玩吧》......等等,一个个个性浓郁的店名,将时代新潮融进了那凝固了的古韵,让人不由得心生出某种冲动。小街上人不多,远离喧嚣的那份恬静给人安稳的感觉,慢慢地在小街上踱着,隐约听得到近处游人的窃窃私语,推门走进小店,精心而独到的设计风格让你感到一丝丝的温馨。随意点上一杯咖啡,信手翻翻桌边陈列的小书,怡然自得地品味那份宁静独处的惬意。

与之相似的还有一条小街,那就是与五马街相连的蝉街,一边连着著名的闹市,一边连着松台山公园。街两边都是新建的高层大厦,大厦下的小店自有一番现代风格。小街的中央修建了水池、花坛、雕塑,还专门安置了石条櫈供游人小憩。这蝉街的静正好与五马街的闹相映成趣,仿佛在向人们反复验证着闹与静相互转换的生活哲理。

五马街是

作者  | 2014-8-31 11:28:09 | 阅读(723) |评论(12) | 阅读全文>>

郊外秋光(原创摄影)

2013-10-15 20:15:15 阅读727 评论16 152013/10 Oct15

作者  | 2013-10-15 20:15:15 | 阅读(727) |评论(16) | 阅读全文>>

小园秋色(原创摄影)

2013-10-13 20:12:48 阅读763 评论19 132013/10 Oct13

一年一度的秋天如约而至,天凉了去附近的公园随意拍了几张秋景,献给朋友,带给您一份北方秋的问候。

作者  | 2013-10-13 20:12:48 | 阅读(763) |评论(19) | 阅读全文>>

温州的小街(原创摄影)

2013-9-2 21:08:43 阅读660 评论27 22013/09 Sept2

作者  | 2013-9-2 21:08:43 | 阅读(660) |评论(27) | 阅读全文>>

温州村景(原创摄影)

2013-8-29 20:21:32 阅读699 评论27 292013/08 Aug29

作者  | 2013-8-29 20:21:32 | 阅读(699) |评论(27) | 阅读全文>>

给自己做道菜(原创)

2012-12-31 17:21:15 阅读639 评论17 312012/12 Dec31

给自己做道菜

       ——送给朋友也送给自己

一个人活着往往都在为别人,小时候要奋斗,好像是为了爹妈的嘱托,等到参加工作了,又在为了事业所需,为了上级所望。成了家要为爱人儿女操持,于是把自己的性格打磨得适合于家庭和事业,唯独没有了自己。

这种失去了的东西,在吃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。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,大人们忙着上班,匆匆忙忙做几个菜,不论好坏急忙填饱肚子去上班上学。自己参加了工作,单位有了食堂,那是有什么就吃什么,选择不过是好吃不好吃,并没有爱吃不爱吃的因素,去得晚了剩下什么吃什么。实在赶不上饭,原则只有一条:什么方便快捷就吃什么。那时开车跑运输,经常赶不上饭口,又不愿意耽误了赶路,吃得最多的就是月饼。一斤月饼四块,往挎包里一揣,开车就走,边走边吃,成了习惯,以致后来闻到月饼的味道就恶心,再好的月饼也都不愿意品尝了。

到机关工作,“工作用餐”的机会多了,但往往不是自己说了算的,要顾及主宾,虽然胡吃海塞了不少东西,回到家里仍然像没吃饭一样,总要喝上一碗家里的小米粥才算吃了饭。

有了家虽说有了自己的空间,但会做的那几道菜并不是自已的最爱,往往是因为只会做这几道菜,等到有了孩子,一切都在围着孩子转,孩子爱吃什么成了重中之重。孩子飞出去了,二十余年养成的以孩子为中心的饮食习惯改不了了,想为自己做点什么好吃的时候,仍然是那几道孩子爱吃的菜,仍然是孩子在身边的那种情绪,真就不知道自己想吃点什么。

两个人的世界应该有一个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,应该有关心一下自己的心态了,所以,是该为自己做道菜了。

作者  | 2012-12-31 17:21:15 | 阅读(639) |评论(17) | 阅读全文>>

末日与重生(原创)

2012-12-30 21:25:17 阅读479 评论15 302012/12 Dec30

末日与重生

那个可恶的日本人编出的灾难影片《2012》,让世界为之一惊,于是这两年在世界各地沸沸扬扬地炒作起了末日经济和末日谣言,网上也在公开预订什么“末日船票”。虽然对传说中的“末日”并不相信,但也有一打无一状地寻思着做点什么……那些日子是在调侃中等待、经受与度过的。

“末日”后的第一缕阳光依旧准时照在了这座白雪皑皑的小城,晶莹的雪反射着五彩的光,这种闪光和洁白,让所有的一切都有了重生的感觉。其实末日肯定是与重生联系在一起的,那些听信了谣言准备“末日”的人们,也肯定在期待着重生,肯定在想重生之时自己会比别人更幸运一些。设想,如果当你重生之后,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幸运者,那你还有什么幸运可言呢?可惜没有了“末日”你仍然要面对你那个现实,但愿你重生的那个理想会带着你面对没有“末日”的今后时光。

说到重生,近些日子颇有一些感触。老人在医院经过几天的抢救,生命复苏了,又一次站了起来,我调侃地问她:康复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?她说:我要给医院的领导提个建议,病房的厕所应该安装一个把手,可以方便病人站起来。最初觉得有点可笑,老人家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公益,但又琢磨了一下,医院本来就应该是病人的一个把手,让病人可以拉着它得到重生,重新走回生命的里程。

其实,重生的感觉很多人都需要,从一个不喜欢的环境、职业乃至人际关系中跳出来,也是一种重生的愿望,也需要一个重生的勇气。跳出来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,做一个全新的自己那是很多人的梦想,对于那些总不安于现状的人,甚至需要多次重生的机会,去追求活得更好,也许重生的全部意义正是在于这种追求。

作者  | 2012-12-30 21:25:17 | 阅读(479) |评论(15) | 阅读全文>>

萝卜缨子(原创)

2012-12-23 13:50:53 阅读616 评论19 232012/12 Dec23

萝卜缨子

母亲突然发病住进了医院,三天之后,意识清楚了,说话也清楚了。那天一早见她精神很好,就问她这几天感觉如何。老人家说:见到阎王爷了,阎王爷翻开簿子一查,说我还有两串萝卜缨子没吃完,大限不到,就让我回来了。多亏了前些日子你们弄的那些萝卜缨子了。听完在坐的人都笑了,妻子、母亲的笑眼里充满了泪。

是啊,父母都爱吃萝卜缨子,也许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缘故,后来虽然进了城,但这个习惯却依然沿袭下。东北寒冷,过了十月就见不到新鲜蔬菜了,一直要到来年五月,本地菜才能见到一些,这段期间所有的鲜菜都是南方运进的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,东北冬季吃菜一般要储存,储菜分为窑储和冻储,白菜、土豆、萝卜由于便于储存,被当作东北人的当家菜。但萝卜储存必须先剜去缨子,并要把芽根都要去掉。所以,要吃萝卜缨子还就得到地里长着的萝卜上去薅,那才新鲜,但萝卜缨子只能干储,将萝卜缨子洗净了下锅焯一下,再用冷水过凉,攥干了水晾在外边就行了。当然父母最爱吃那种刚焯过的萝卜缨子,攥干了水,切成寸把长的段,再炸上一碗青椒鸡蛋酱,蘸着吃清淡爽口。不仅有那种萝卜的清香,还略带一丝甜,一丝苦,一丝涩,就像品味着过去的生活。

母亲说,萝卜缨子还可以与黄豆一起磨小豆腐,晾干的萝卜缨子与肉一块蒸或炖,有点南方霉干菜的味道,解油不腻,相得益彰。那时农村困难,萝卜缨子算是好东西了,但虽说困难,吃萝卜缨子的也不多,一般都是趁着新鲜吃那么几天。后来晾干了,知道它坏不了,反而想不起来吃它,那些年咱家有几串萝卜缨子在墙上都挂了好几年。

进城了生活好了,萝卜缨子也不容易吃上了,反倒想吃它了。

作者  | 2012-12-23 13:50:53 | 阅读(616) |评论(19) | 阅读全文>>

装饰生命(原创)

2012-11-30 18:58:33 阅读578 评论21 302012/11 Nov30

装饰生命

儿子是学美术的经常出去写生,考虑画架携带不便,自己发明了一个木制托盘,将托盘直接固定在相机的三角架上,就成了一个新的画架。朋友给找了一块松木板,简单刨光尚未打磨,我自告奋勇承担了打磨的工作。经过一番打磨之后,木板平面光滑了,棱角圆润了,再加上一点油细细地揉摩进木板里,让木质纹理漂亮地显现出来。儿子看了问道,这纹理是不是年轮啊?我稍一愣神随即回答应该是吧,这种纵向的剖面过去只当它是花纹,实际它是年轮的纵向剖面。一般而言,一段树干若是笔直的,纵剖出来的年轮线也是笔直的,若是树干上的枝杈多或是受过创伤,那么剖出来的花纹就会异常美丽。过去很多车船都会用木质板材做装饰材料,木质那种清新淡雅的风格,给人温暖和安全的感觉,那是用树木的生命装饰出来的效果。当然,现代人也崇尚实木家具,其中包括了对木材纹理的欣赏,并且为了追求这种自然的美感,也习惯给一些复合材料处理成木质纹理。显然,它表明了人类对这种生命装饰的普遍认同。

人们对石之纹理的认识也很早,用石装饰殿堂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。这些年看到对石之纹理运用较好的建筑,恐怕要算北京那座国家大剧院了,据说它用于地面装饰的石板从材质到花纹,到色彩就有几百种之多,用瑰丽多彩来形容它室内的地面装饰,绝对毫不为过。至于石是不是有生命,反正我觉得它是有的,石之纹理的形成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,而这个生命演进的过程也许太过漫长了,以致让生命短暂的人类无法察觉。

人的生命也有纹理,每个人也都在用生命装饰这个世界。诸如我们常见的点缀于各地的伟人、名人雕像或画像,不也是一种城市的装饰品吗?然而,还有的人是用生命装饰着人类的历史,装饰着人民的生活,而能够成为这种装饰品的人,应该是具有最绚丽的生命纹理了。

作者  | 2012-11-30 18:58:33 | 阅读(578) |评论(21) | 阅读全文>>

小城初雪(原创摄影)

2012-11-24 11:58:05 阅读362 评论18 242012/11 Nov24

前些天小城下了一场大雪,现在仍然没有化,照了几张雪景,送给朋友,以雪赠友只图开心一笑。

作者  | 2012-11-24 11:58:05 | 阅读(362) |评论(18) | 阅读全文>>

大连看岩(原创摄影)

2012-11-23 15:02:52 阅读342 评论17 232012/11 Nov23

大连海边山间的岩石,记录了大连地理板块活动的变迁,见证了大连的崛起,细品有点意思。

作者  | 2012-11-23 15:02:52 | 阅读(342) |评论(17) | 阅读全文>>

查看所有日志>>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黑龙江省 佳木斯市

 发消息  写留言

 
博客等级加载中...
今日访问加载中...
总访问量加载中...
最后登录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模块内容加载中...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

登录  
 加关注